楊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河北省唐山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臺書法系列講座主講、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中國題字網特約書法家。他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美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和講座并出版專著30余種。
書法家楊再春大半生與墨有緣,他的藝術生命是在墨與紙的黑白之間練就的。再春的書法風格,沒有在“花開百朵、各表幾枝”上留下痕跡。但這并不就意味著他忽視了書法藝術的歷史發展脈絡,而恰恰相反,正是在既源遠流長又一脈相承的華夏書法的意境中,他集擷百朵花,獨釀一家蜜。他的書法追求魏晉南北朝的神韻、力刻隋唐的法度、偏愛兩宋金元的意態和明清的雅趣與樸拙。他尤其對宋朝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蔡京等人的書法抱有濃厚的興趣。不是單純地被他們的字體的風格所吸引,而更多的是借助千年前先人們的情感,滋潤現在的創作源泉,通過他們書法的風格,去尋找時代背景和意境。他多次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去訪古,去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探真跡。前不久,他推掉了個人出差的機會,只為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會上能親眼目睹米芾的“研山銘”那難得一見的真跡風采。觀后,他竟一夜難眠。去年,他以學者的身份訪問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學者拽著他,將館內珍藏的十幾幅國寶級書法作品細細地欣賞了一番。正是在探索與發現的輪回之中,他的書法個性得到了張揚。每每創作,他把思緒、情感化為了書法藝術那縱放自如,濃淡相間、清潤得體的線條,在筆墨線條的枯潤濃淡中表達了他的心靈藝術。
1976年底楊先生與劉炳森、范曾、蘇士澍等共同創建“北京書學研究會”;1980年至1981年又于“北京書學研究會”基礎上共同草創“中國書法家協會”;同時,組織并參與了在沈陽的中國第一屆全國書法展。1990年始,先后擔任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書法系列講座主講,并多次應邀前往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瑞士、美國、澳大利亞、南非、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舉辦講學和個人書法展。楊先生多年來潛心研究書法的同時大部分精力都致力于書法教育的普及工作,對書法人才的培養,注入極大的心力,他先后收納學生百余人,并通過各種書法及硬筆書法書籍的出版,為青少年的書法學習提供幫助。作為中央電視臺主講老師,1990年與中央電視臺合作組織《中國書法系列講座》的播出,先后滾動播出三年之久,同時配合出版四本教材,對全國書法的普及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影響了一代人,可以說擁有海內外上千萬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