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朝建立金中都開始,至元、明、清三朝,北京作為王朝都城的幾百年里,宗教與這座古都的歷史走向密不可分。如今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寺廟宮觀,也是城市歷史的重要一章。去年,北京那座神秘了500年的敕建承恩寺作為燕京八絕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讓人記憶猶新。今年,又有一座敕建寺廟經過長達5年的封閉修繕,重新對外開放。
2022年國慶節前夕,修繕五年的萬壽寺開門迎客,一時間京城百姓紛紛走進昔日集佛寺、行宮、園林于一體的萬壽寺,今日的北京藝術博物館參觀游覽。第一時間,中國題字網組隊進行了參觀。徘徊在院中殿堂間、碑石旁、參天古樹下,默默地聆聽那些經歷了400余年時光歲月的老古董們講述它們的往日今生。
萬壽寺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以為皇家祈福祝壽而聞名。最初由萬歷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資建造,到了清朝在原有中路建筑的基礎上,擴建了東路方丈院和西路行宮建筑,成為擁有三路七進院落的建筑群。乾隆曾三次在萬壽寺為其母祝壽;慈禧往來于頤和園與紫禁城之間,都要在這里的行宮休息與禮佛。集皇家寺院、園林、皇家行宮于一體的萬壽寺,有著“京西小故宮”、“小寧壽宮”之譽。

重新開放的萬壽寺,主要參觀區域為中路前六進院以及東路方丈院,基本恢復了清代格局。包括西路行宮在內的區域仍待后續修繕。中路為典型寺院布局,莊嚴雄偉;東路原為方丈院,樸素淡雅;西路原為帝后行宮,富麗堂皇。中路還有一座后花園,曲欄回廊瓊樓玉宇,蒼松翠柏綠影重重,就如同御花園的翻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