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熊熊 號角聲聲:我贊文藝這十年
民族脊梁——迎慶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全國書法大展、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盛世中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書法大展、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代書法創作暨紹興論壇、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大展、“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書法大展”、“征程:迎接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書法大展”……近年來,這些引發書壇高度關注、引起社會熱烈反響的主題性書法展覽,宏觀與微觀經緯交織、時代與個體相互映照、紀實與精神一脈相承,呈現出人民性、時代性、專業性并重的特點,用書寫、鐫刻等形式講好中國故事、表達中國情感、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續寫新時代新征程中人民文藝的光榮與夢想。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葉培貴既是這些書法大展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他總結道:“從‘藝文兼備’到‘浸入式感受、體驗式書寫、主題性創作’,文字表述變化很大,標志著五年探索在理論上的重大升華?!彼c贊書法界不斷探索書法如何承擔時代使命的征程,“是文藝新時代新征程的組成部分和生動實踐,是扎根歷史厚度的回溯,是回應時代熱度的踐行,更有可能是呼喚未來高度的探索?!?/p>
中國文藝網:這十年來,中國書協主辦的一系列大型主題性展覽在理念上具體發生了哪些令人欣喜的變化?
葉培貴:“藝文兼備”自2014年起成為中國書協評審的方針之一,后來又作為重要策展原則貫徹到中國書協主辦的大型展覽如“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代書法創作暨紹興論壇”等的文辭組織工作中。
前者為參展書家提供的是關于書法理想的歷代經典表述,后者提供的是文書并美的歷代名作。這兩個展覽中的指定文辭,非常強烈地內在于書法演進的歷史之中。一方面,每一段文辭都與其生成時代存在著深刻的聯系;另一方面,所有文辭又綜合地構成貫穿歷史的線索。所以從策展角度說,實現了將“文辭”及其背后隱含的理想、歷史等全面貫穿于展覽中這一目標。
2020年“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大展”開始實施自撰文辭新舉措??雌饋砣允恰拔霓o”問題,但至少有兩個顯著變化。第一是從“指定”到“新撰”,難度大大提升了。第二是從“傳統”到“時代”。形成時代文本,必須打開書齋,面向社會。但基于審慎考慮,這個展覽還沒有要求參展作者親自完成“新撰”任務,因此深入生活推進“文”“墨”混融,仍未完全解決。
2021年“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書法大展”進一步推動作者深入生活,并將策展理念提煉為“浸入式感受、體驗式書寫、主題性創作”,取得巨大成功。
2022年“征程:迎接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書法大展”在此基礎上推進構建“以事成文”“以文成墨”的主題創作模式,組織300多位書家深入生動的實踐、火熱的生活,與基層一線普通群眾、先進人物一起生活、勞動,感知精神,尋找靈感。
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
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代書法創作暨紹興論壇
中國文藝網:對于參展書法家來說,要應對展覽理念的變化需要作出哪些嘗試和改變?
葉培貴:以上面幾個展覽為例。
對于參展作者而言,由于“現狀與理想”與“源流·時代”兩個展覽指定的文辭都是外加而非源于自我身心的感受、體驗與認識,雖然有可能在書寫時產生“先得我心”或“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甚至“內化于心”,但恐怕終究難以真正做到古代經典那樣“文墨相輝”,人、文、書三者渾然無間。
“中國力量”展對中青年骨干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書寫新撰時代性文本?!靶伦币蟊仨殞ξ霓o傳統特別是文體的相關技術規范有所了解,在詞、句等方面有所積累,還要有一定的綜合文化素養和創造力?!皶r代性”要求作者必須接觸扶貧人員或扶貧點,甚至親身參與到充滿艱難困苦的扶貧工作中去。由此,作者的內心情感、價值觀乃至對中國歷史、文化、現實的認識也有極大可能被觸動。
“偉業”展明確要求作者深入一線,采訪相關人物,搜集相關文獻,探訪相關史跡,在此基礎上完成文辭撰寫和作品書寫。這個要求,真正把作者推到了時代生活場域之中。
“征程”展再次提升了要求:部分作者采用詩賦等傳統雅文體撰寫時代文本?!把盼摹辈粌H涉及文體規范,還涉及文體形成過程以及大量經典作品中所承載著的民族精神。
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大展圖片
因事成文,因文濡墨。由事情而進入時代生活、感受歷史脈動,由文辭而契入傳統精神、凝聚時代表達,最后匯綜到筆墨表現,這樣的創作過程,與近幾十年來逐漸固化的創作模式形成了很大差異,不僅改變了當下書法的某些狀況,也將對書法事業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文藝網:新的策展理念及其對書法家的創作要求會對整個書法生態產生哪些影響?
葉培貴:長期以來的書法活動狀況可以概括為“書齋-筆墨-展廳”。其典型特點是在書齋里依靠智慧、借助書籍、運用筆墨、馳騁楮素,通過反復臨帖、不斷創作、持續參加展賽,以及借鑒西方藝術理論特別是形式構成理論來尋求形式突破。對于書齋外的不同生活場域,書家通常只關心有沒有指定文辭和尺幅大小這兩個問題。這種狀況,與生活是藝術源泉的普遍原理,距離未免遙遠了一些。
事實上,只要進入生活場域,文辭和風格要求從來都應該是極為重要的?!敖胧礁惺?、體驗性書寫、主題性創作”,就是要使書法家和書法作品,擺脫這種活動模式的局限,回到生活中去——無論是創作之前還是作品完成之后。
這將使我們把“書齋-筆墨-展廳”的習慣創作模式擴展為“生活-書齋-文辭-筆墨-生活場域”的新模式?!吧睢背蔀閯撟鬟^程的兩端——既激發生命的感悟,也檢驗作品的意涵?!拔霓o”成為連接“生活”(乃至民族文化傳統)與“筆墨”的中介。隱藏于這個模式之下的,則是生命的憂悲愉懌、可喜可愕與時代生活的共振,以及文辭背后關聯著的民族精神和價值體系。這就是孫過庭所說的“取會風騷之意……本乎天地之心”的境界。
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書法大展
中國文藝網:您對書法家面對書法創作的新生態新模式有哪些建議?
葉培貴:僅靠參加一兩次“浸入式感受、體驗性書寫、主題性創作”展覽喚起的情感震蕩,有較大可能會被書法家長期養成的以筆墨效果為中心的考量所取代。換句話說,“浸入式感受”的所得與“主題性創作”的要求,在這有限的幾次嘗試中,很難有效促成“體驗性書寫”習慣的真正養成。
對于書法家而言,真正回到生活、契入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邁入生活并且有意識地將所見所聞所感轉化為文辭和筆墨,使自己經常性地處在“生活-文辭-筆墨”三者融合的藝術化情境之中。二是有意識地堅持以自作詩文參加各種書法活動,迫使自己在創作時首先思考作品將要進入的生活場域是什么特點,及其對作品文辭和風格可能產生何種要求——“主題性創作”是這種要求的一個典型。
征程:迎接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書法大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眾、了解人民的辛勤勞動、感知人民的喜怒哀樂,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才能把握時代脈動,才能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
近年來,書法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廣大書法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從書齋走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書寫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當代書法,只有回到生活,并通過文辭契入歷史,書法才能獲得無窮無盡的源泉,才能保持永不衰竭的活力,才可能真正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承擔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抒寫的使命,逐步實現從高原向高峰的質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文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決策部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展現出蓬勃的生機活力,結出了累累碩果。為喜迎二十大,充分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文藝事業發展成就,中國文藝網特別推出“火炬熊熊 號角聲聲:我贊文藝這十年”主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