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尹滄海所著《滄海意境》一書的序言中,中國藝術研究院一級研究員陳綬祥教授這樣寫道:初次接觸尹滄海的人,會感到他也談論禪佛,也上九華山參禪悟道,也穿中式綢褂并剃光頭。但只要仔細接觸并品讀他的作品,就不會被許多時髦的表象所迷惑,就會發現他內心深處的努力追求。
尹滄海1966年生于安徽省蕭縣,這地方春秋時是宋的屬地,素有“宋人善繪”之說,當地人文薈萃,有繪畫的傳統。他自幼酷愛繪畫,1986年考入中國八大美院之一的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
畢業后,尹滄海被分到天津大學圖書館工作,同時他又到中國藝術研究院讀在職研究生。天津大學與南開大學一街之隔,1999年,尹滄海在范曾創辦的南開東方藝術系永明館辦了一次個人畫展。范曾先生看到展覽,便找人通知他去辦公室。那是尹滄海第一次見到范曾先生。范曾先生說今年自己要招博士研究生,讓尹滄海來考。
2000年,尹滄??既肽祥_大學歷史學院,師從范曾先生,攻讀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博士。三年的時間,除了畫畫之外,空閑時間都用來讀書。他經常從圖書館抱來一大摞書籍,沒日沒夜地讀,吃飯的時候也讀,趴在宿舍的床上讀。博士研究生入學時,他一頭飄逸的黑發,等到快畢業時,他的頭發脫落了很多。
尹滄海的中國畫作品題材涉及花鳥、山水、人物等,其大幅山水氣勢恢宏,人物、花鳥多見性情,汲取了中西藝術的精髓,畫中有詩、禪境入畫,抒發恬淡、安然的心境,折射出儒、道、釋共融的美學精神。
尹滄海認為,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總是與其所處環境息息相關。僅僅專注于繪畫技法,眼界會受到局限,可能導致畫技越熟練,用筆越油滑,畫境越甜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很簡單,中國的文化精神大都蘊含在歷代的文史哲典籍中,讀的書多了,對藝術尺度的把握自然就會更精準。
博士畢業后,尹滄海留在南開,執教于東方藝術系,2008年晉升為教授,又先后在經濟學院藝術與藝術品投資專業、哲學院書畫藝術與美學專業擔任博導。這幾年,他培養了近三十名博碩研究生。在教學中,他強調“學與術”的結合,“以學為主,以術為用”。他培養學生主要有兩個方面標準,一是做人品格,另一是藝術品格,要做到至恭、至誠、至真、至善。